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而不是塑造!5条法则,教出自律的孩子! 天天消息

2023-03-29 07:09:39 来源:校长传媒

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 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 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相关资料图)

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

“看!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

“唤醒?”

“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

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 “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

我们的孩子,特别是我们认为成绩不好的孩子就是石块里面沉睡的狮子,我们应该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潜能和内在力量,让孩子从蒙昧中醒来。而不是一味地强行孩子学习,无限度地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

孩子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只是应付差事,对孩子的智力启发是毫无意义可言的。我们要做心灵的唤醒师,要做高超的雕刻家,而不做孩子学习的催促者与强行灌输者。

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和灌输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从心灵深处唤醒孩子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孩子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教育的过程也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孩子,而且要唤醒孩子内在的心灵能量与人格理想,解放孩子的智慧,发展孩子的潜能,激发孩子的生命创造力。

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颗心灵感召另一颗心灵,是一个生命点燃另一个生命的力量,是人类集体心灵神秘参与的智慧活动。

这位智慧的希腊老人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是: 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呵护好孩子明净的心灵,让他们见微知著、触类旁通、自觉自悟,在成长中收获自尊、自信,树立生命价值意识,当有一天, 孩子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跃动的活力、一种难以遏制的生命激情与力量的时候,教育也就触及到了其真正的本质——“唤醒”,这也正是心教育的精髓与智慧之所在!

唤醒不只是依靠外界的一种力量,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觉知与自我唤醒的觉悟与力量。

《大学》上讲,“顾諟天之明命,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们要顾念、理解上天赋予我们的光明的禀赋,我们要弘扬自己天赋里的智慧与品德,所有这些宝贵的天赋潜能的开发与发展,都需要我们自己自觉彰明并将其显现出来。

教育要作唤醒的功夫,而不是强行地灌输知识。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的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这个探索的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即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

当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时候,孩子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与生命成长的体验,这种亲身的体验以及知识的得来是经过他自己验证的。

这样也就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培养了起来,孩子有了自我思考的能力,也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就是智慧。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智”就是智慧。智慧并非知识,但却离不开知识。

智慧可以说是适用的知识,是知识与价值观的具体结合,来自于对生命、自我与世界的深刻体验与反思,并形成了动态的判断力。

因此,它是一种德性,也是一种明觉,在生活中实现为真善美与和谐、无执、超越等价值形态。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把教育仅仅看做是在严肃的教室中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唤醒教育和自我教育。 从某种意识上讲教育的所有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唤醒人类心灵中的真、善、美。

我认为,让孩子早一点了解和学习事物,让孩子多接触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让孩子多读经典作品等等,都是唤醒孩子心智的重要方法。

孩子的心智唤醒了,他就会留心发现周围的世界,探究其中的道理,并思考怎样与世界发生联系,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孩子自然会得到成长力量,并一定能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方向。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的天使,每一个天使都等着父母去唤醒。

来源|尖叫童年,教师博览

写作业不拖拉、早起不赖床:5条法则,教出自律的孩子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要提醒,做作业一定要盯着才会做,玩电脑如果不提醒能玩一整天,吃饭、睡觉都要人跟着催。

骂也骂了,道理都说破了嘴,可孩子不但没一点改进,反而越来越不听话了,我该怎么办?

其实,孩子的问题,往往都是父母教育的折射。

每一个不自律的孩子,都是因为父母的引导不到位。

如果父母学会这5个心理学效应,就能事半功倍帮孩子建立自律。

01

霍桑效应

改变,从被关注开始。

在美国芝加哥的郊外,曾有一个叫霍桑的工厂。

那里的各项制度都非常完善,但工人们却对工作有很多不满,工厂的业绩很不理想。

后来,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率领团队,在这座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

其中,研究小组挑选了十几名女工参与实验,惊奇地发现,无论是提高还是降低福利,她们的工作效率都会提高。

深入调研之后发现,被选中参与实验的荣誉感,特别是研究人员对她们尊重和关注,是这些女工努力投入工作的动力。

这种被需要、被关注的感觉,让她们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这种感觉会让她们加倍努力工作,以证明自己是优秀的。

这就是心理学名词“霍桑效应”的由来。

它表明,当人们得到外界的积极关注时,往往更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表现得更加出色。

霍桑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

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就是孩子努力表现好的动力;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又给予他自主行动的空间。

如此,他律才有向自律转变的可能。

02

超限效应

说教有度,过犹不及。

“都跟你说了100遍,作业要按时完成!”

“你怎么老是这么磨蹭,快点!”

“跟你说多少遍了,你怎么还这么粗心。”

......

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耳熟?

为啥说了100遍的话,孩子还是不放在心上?

其实,有可能你“栽”在了超限效应上。

“超限效应”是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大作家马克·吐温就亲身经历过这种“窘境”: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的感人肺腑,准备多捐点钱。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点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是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最后,牧师终于结束了演讲,开始向听众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拿走了2元钱。

看完这个小故事,是不是多多少少能找到点自己和孩子的影子?

其实,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唠叨与叮嘱过多或过久,往往会引起孩子心理极度不耐烦或逆反。

超限效应反应了几个问题: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注意方式、方法;

没能注意“度”的把握;

没有换位思考。

在家庭教育中,一句话重复一百遍不会成为真理,而真理重复一百遍却有可能会成为一句废话。

如何避免亲子沟通中的超限效应?

亲子沟通中,多考虑对方的感受,让对方也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及时学习沟通的新方法,无效的方法停止使用。

注意“度”的把握,沟通时注意情景、情绪与时间的合适度。

学会换位思考,不同年龄孩子用不同的沟通方式。

说教不能太多,批评“战线”也不宜过长。

有研究发现,批评发生的最初几分钟,孩子是容易听进去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逐渐进入“左耳进右耳出”状态。

这是因为孩子在无意识中开启了“心理屏蔽功能”,以避免大脑加工太多负面情绪和信息。

如此说教无效,也没给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留下一丝空间,他们的自律又从何谈起?

03

德西效应

不适当的物质奖励,往往会扼杀孩子的内驱力。

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实验,他随即抽调一些学生去单独解一组有趣的智力难题。

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

第二阶段,所有实验组的学生每完成一个难题后,就得到1美元的奖励,而无奖励组的学生仍像原来那样解题;

第三阶段,在每个学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休息时间,研究人员观察学生是否仍在做题,以此作为判断学生对解题兴趣的指标。

结果发现,无奖励组的学生比奖励组的学生愿意花更多的休息时间去解题。

实验证明:

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这就是所谓的“德西效应”。

日常的家庭教育用德西效应来理解就是:

当孩子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用物质奖励来激发他是有效的;

但当他已经对这件事物产生兴趣或内驱力时,一味的物质奖励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内驱力,转而将获得物质奖励作为目标。

《奖励的惩罚》的作者,也曾分享过外在奖励会消除孩子内驱力的经典例子:

一位老人整天被楼下踢球的小孩子吵,在交涉无果后,老人就每天给孩子们两块钱,让他们来踢球。

后来老人给的钱越来越少,最后一毛钱也不给了。

小孩子们知道后很生气,就再也不来踢球了。

在这个故事中,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在诱因“为得到美分而玩”。

而当外在诱因消失或停止时,孩子就会停止原来的行为。

比如,当我们不给孩子零花钱,他就不再主动做家务了;

当我们停止奖励他写作业、练钢琴,他就越来越消极怠工了......

我们给孩子物质奖励,是希望他好好学习,但我们也要知道,奖金的激励效应是有限的。

物质奖励有时可以让孩子动起来,做家务、写作业、练琴,但可能无法唤起他内心对事情的认可和投入。

想要孩子真正、真心投入到某件事情上,还得从激发他的“内驱力”入手,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

04

罗森塔尔效应

自律的养成,也需要一种积极的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在一所小学随机抽取了一些孩子的名单,并将名单交给老师,告诉老师,经验证这些孩子智商超群。

大半年后,罗森塔尔再次来到学校,发现名单上的孩子成绩普遍提高,老师也给出了良好的评语。

这正是“暗示”的魔力。

实验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也是孩子最爱、最崇拜、最信任的人,更是对孩子施加心理暗示最多的人。

那么,多给孩子些积极肯定,多去关注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通过赞赏的目光,肯定的笑容,让孩子知道自己真的很棒。

慢慢地,随着肯定和赞赏的积累,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养成自律的习惯。

05

登门槛效应

一口吃不成胖子,自律不能一步登天。

孩子一上学,自律的重要性立现。

其中,专注能力最为重要,也最让我们操心。

上课、写作业坐都坐不住,何来效果和效率?

我们推荐用来训练专注力的“番茄工作法”。

它的基本逻辑很简单:

确定一个有待完成的任务,将25分钟设定为一个番茄时间;

然后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

直到时钟响起,短暂休息一下(即苹果时间,5分钟即可);

每4个番茄时段后可休息15-30分钟。

用在孩子身上时,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调整:

刚开始时,番茄时间设置得短些,之后再慢慢增加,10分钟、15分钟、20分钟……

父母慢慢就会发现,孩子坐在椅子上的时间逐渐延长。

这让我想起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

它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助手做的一个实验。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先到各家各户向主妇们提出一个小要求,让她们在一份“呼吁安全驾驶”的请愿书上签名。

大部分主妇们觉得只是签个名而已,很简单。

两周以后,研究人员重新找到这些主妇,问能否在她们的前院立一块写着“谨慎驾驶”的警示牌,结果显示:

先前在请愿书上签过名的大部分人(55%以上)都会同意立警示牌;

没有签过名的主妇,只有不足17%的人接受了这一要求。

在实验中,“签名”就是第一个门槛,这个门槛迈过去之后,第二个“门槛”(树立警示牌)就比较容易跨过去。

弗里德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愿接受难度较高的要求,因为它费时费力,还不容易成功。

相反,大家都乐于接受难度较小、较易完成的要求。

而在接受了较小的要求后,会更容易接受较大的要求。

在家庭教育中,运用好这个效应,就会轻松很多。

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从而使孩子积极奋发向上。

比如,在玩“番茄和苹果”的游戏时,我会先把任务设得比较容易,然后再渐渐加大难度,这样的“得寸进尺”,不会引来孩子的反感和抗拒。

慢慢地,孩子的自律能力也逐渐被塑造和提高起来。

与“一口吃成大胖子”相比,“登门槛”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育儿方法是一种更理性、更有智慧的方法。

以上5种心理学效应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点个“在看”,希望能给家长在育儿方面带来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由王崧舟老师推荐,选自“语文榕”,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孩子给离世父亲发了条短信,意外收到回复......

“爸爸也很想你!”

3月26日,陕西西安

孩子给父亲生前手机号发短信

讲述自己的现状

并称非常想念爸爸

竟意外收到回复

咋回事?

点击观看视频↓↓

原来是新机主收到短信后

以孩子父亲的名义暖心回复

鼓励他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

收到这条来自“爸爸”的回复

孩子称自己泪目了

并不断表达感谢

新机主表示

开始以为是对方误发的信息

看了信息的内容后

觉得他应该是遇到了一些困难

需要人鼓励

考虑了许久

还是回复了这条信息

希望自己的回复能给他力量

帮助他重拾信心

渡过这个难关

网友:真的很暖心

↓↓↓

总有些不期而遇的美好

直击内心的柔软

那些素未谋面的陌生人

总会在你看不见的地方

悄悄地关爱你

给你温暖和力量

感谢每一份善意!

延伸阅读:

梅贻琦:一个时代的斯文

顾明远:教育的本质是培养思维,培养思维的最好场所是课堂

朱永新:一位教育学家心中的理想学生(家长必读)

王琳:让教育回归本质,回到它应该有的样子——新高考之下的思考

渠敬东:教育的本质就是重复和传递

北大教授丁小浩:教育焦虑最本质的根源并不在教育系统内部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感应

杨东平:教育不仅关系到获取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有意义的个人

今年最治愈、最有文化的国综,告诉孩子读书的意义|读书,让教育可以更美好!

推荐一套好书给您

限时 6折优惠:95.50元/套 ,也可分册购买

家里有3-6年级的小宝,都可以入手一套哦。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