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剑川弥井村:千年古村 盐味飘香

2023-08-08 16:59:11 来源:云南网-大理日报

原标题:剑川弥井村:千年古村 盐味飘香


【资料图】

四月八农耕文化节的表演。(摄于5月26日)

盛夏时节,沿着蜿蜒曲折的弥象公路,听着谷底弥沙河汩汩流淌的声音,笔者来到这个深藏于剑川县东南部深山峡谷中的弥沙乡弥井古村。

历史上,弥井村因盐而建、因盐而兴。相传最初的弥沙井旁边没有人居住,人们居住在上方山腰的平地中。有个妇人的牛经常偷偷跑到盐泉边喝盐水,妇人找牛发现了秘密,弥沙井从此被发现。从唐代开始弥井村就设盐井,是历史上滇西四大盐井(弥沙井、乔后井、诺邓井、啦鸡井)之一,称为傍弥潜井。当时,弥井村所产盐经过茶马古道,途经沙溪古镇运往各地,是盐马古道发源地之一,曾是盐马古道时滇西北地区的盐业生产重镇,与沙溪古镇仅一山之隔,盐业的兴盛曾使弥井盛极一时,“三天一市,通宵达旦”是当时弥井兴盛的真实写照。

走进弥井村,弥沙河由北向南穿流而过,河流两岸青瓦白墙的白族民居临水而建,错落有致、呈阶梯状镶嵌在河畔。横跨在河上的风雨桥和河心亭桥把东西两岸紧紧连接起来,群山苍翠间的村庄俨然呈现出一个“井”字构图。穿梭在小巷深处,当年盐业兴盛一时的历史遗迹清晰可见,传统的“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院落式民居装饰精美,风格独特。在村子西面的山坡上,至今还保留着盐马古道时期的盐神母、三圣宫、昭应寺、古戏台等文物古迹。盐业的兴旺促进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今村里还保留“四月八”“达额勾”(白族语,意为舞牛)、滇戏等极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近年来,弥井村充分挖掘、传承与保护历史文化记忆,围绕乡愁记忆,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相继实施了古旧民居、“盐神母”、水磨箐文旅生态景观修复改造项目,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示范项目等工程,同时,举办四月八农耕文化节,恢复古法制盐展示、演活古滇剧,让游客和村民近距离领略弥井千年的制盐史和古村灿烂的文化习俗。

穿过风雨桥,村西的“盐神母”内保存着村内最后一口古盐井,虽已沿用千年,但仍生生不息。燥热的下午,盐井边灶台上,两口大锅里热气腾腾,村民杨奎佑正用滤勺搅动卤水。“这一锅卤水能出食盐8斤多,与以前相比卤水含盐量少了很多,熬制的时间也更长了。但是古法制盐,游客很感兴趣。”杨奎佑说。

走出井房,沿着当年马帮踏过的石阶,向上攀爬。“宝阁森然”的昭应寺现于参天柏树与盘枝交错的楸木林间,踏入寺内,只见飞檐斗拱,十分壮观。这里留下了“善规矩斧凿者”的剑川木雕技艺三绝:“仙窗”“镂雕四层绣球”“分凿运气方孔”。然而,昭应寺却在上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遭摧毁,三绝中只幸存“仙窗”和一些磉墩、碑记和参天古木。诞生于明代的“仙窗”看似简单古拙,但细看之下,阁窗条条棱线整整齐齐,榫头、卯眼相接天衣无缝,仿佛雕出来的一般,堪称鬼斧神工、匠心独运。

“每年农历四月八农耕文化节,昭应寺古戏台上就会演滇戏。”世代居住在弥井村的老人说。虽然时代变化,但戏台上的滇戏却没有变味。

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弥井村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从事餐饮行业,修复原有古建筑,开起了客栈。段龙珍就是其中之一,2019年,她将自家的房屋改造成集餐饮、住宿、观光于一体的特色客栈,取名盐花山庄。“在客栈可以俯瞰整个村子,既望得见山,也看得见水,还能闻到盐香,所以游客喜欢住在这里。”段龙珍笑着告诉笔者。

站在小院前木栈道上,只见一棵棵伫立山坡上的古树,历经百年风雨却依然生机盎然。河谷两岸,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满满的都是生活气息。“充分挖掘、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记忆,通过古旧民居景观修复、举办特色传统节日活动、古法制盐展示等举措,激发了弥井村发展新活力。”弥井村党总支书记李彦堂信心满满地说。(高文)

标签: